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骑在龟背上的兔子,折叠屏为什么做不大?

诞生4年之后,折叠屏更像是练兵场、演武厅,而不是黑土地。折叠屏产业链当中,京东方、东睦股份看到了成长为康宁、安费诺的机会,但是进程不应该止步于此

文/智物

《智物》总结、演绎的哈佛荣休教授傅高义关于日本新中产阶级观察的逻辑:

战败后的日本抓住了制造业崛起的机会,诞生了一批拥有固定工资收益的产业工人,可以规划、预算购买冰箱、洗衣机等大件家用消费电子产品。

最初为美国企业创造了市场,但是,而后,因为日本本土企业更了解本土消费者,能设计更适合日本东京中产阶级需求,符合东京家居特色的产品,而取代美国企业完成了在日本的崛起,先是日本的“国产替代”,变成了一个大生意。

最终,因为日本经济崛起,带动日本文化产业在全球的流行,日本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的盛行,又助推日本的电子消费品走向世界市场,也反噬美国企业。

傅高义最初的博士论文和后来的几本名作,完整地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后来的韩国、泰国以及东方大国的描述逻辑都是如此。如果再多联想一点,这是不是也是曾经的美国、英国产业崛起的方式和历程?产业和文化、生活方式相互带动走向成功。

狗尾续貂,也许可以这样总结:日本产业企业,先是以美国技术和产品模型,挖掘、满足日本中产阶级消费者的特性需求立足,将其作为练兵场和演武厅,而后,又将这一特性需求,去满足全球中产阶级的共性,最终成就了一众跨国公司。松下、索尼和丰田似乎都是如此?

如今,华为、小米、OV也获得了这样的良机。

傅高义的眼光

这样一个漫长的话题,不是一个很好的讲故事开始的方式。

傅高义对日本中产阶级的分析眼光,蕴含着日本经济崛起,日本企业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外界多推崇傅高义后来的《日本第一》,但是,少有人去关注“新中产阶级”系列文字。这一逻辑和眼光,不光可以看到日、韩企业崛起的秘密,借此,似乎也能见到特斯拉、苹果、戴森这些英美企业的路径。

美国市场作为练兵场和试验田,然后,英美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影响,也让特斯拉、苹果的产品在全球普及和推广。想想看,苹果、特斯拉的外观设计,其立足点一直都是在全球消费者的共性,其颜色和外观选择也均为全球市场最大的公约数上,而不是某极个别人群的最小特色上?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一定不会做折叠屏手机,这是后面要说的话。

Cybertruck看起来很例外,很意外?英美企业产品能力的巨大影响力,还体现在能把例外、意外的产品,作为领先的生活方式推广,从而定义成为全球消费者的共性。

这中间有好莱坞的影响力?这个特殊的产业,不仅仅是赚得了票房,还赢来了一些软性影响力。中国企业和日本、韩国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韩国和日本完全一样的进程,诞生了可以影响、带动、融入全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而中国则只有一半,只有制造业的成功。

《智物》此前提到过,这是中国产业界面对的最大障碍和挑战:倪润峰、张瑞敏、董明珠、李东生等人,完成了家电产业的国产化替代,但是,这是一种纯硬的国产化,纯粹制造业的国产化。

王石和万科,为北京、上海的中产阶级提供了和日本东京一样设计的居住产品,李东生、董明珠在其中铺满了日本东京中产阶级所日用的电子产品。但是,中国产业界的过程仅此而已,其进程也到此为止。另外一些重要的软性的生活方式的进步,和世界的同步停滞了,这成为如今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崛起进步的障碍。

李东生、董明珠们,包括现在的余承东、雷军,他们的产品并未反应、内涵、诞生,让全球中产阶级所能接受、向往的新生活方式和文化。这种缺憾和失落,正在成为国内产业全球扩张过程中的挑战和阻力,或许,也可以看作是机会。

几位最成功的产品经理,在中国的特殊市场,获得了一个练兵场和演武厅的表现良机。但是,进程和潜力应该不限于此,应该有将中国成功产品推向世界市场,让自己真正成长为索尼、松下、丰田、三星一般的领导性品牌,而其背后的供应链也能成长为中国的康宁、安费诺。

龟背上的兔子,折叠屏是个演武厅

2019年,当韩国三星、中国的华为先后发布折叠屏手机,《智物》曾经高度评价过余承东当时的表现,在巴塞罗那展出那款概念机的时候,华为体系、华为消费者业务部本身,并没有做好准备,并没有完成设计,更没有做好充分的量产准备。

随后,华为体系用了接近10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4000台左右的Mate X,这一华为初代折叠屏手机的生产。

当时,北京的一位传统互联网门户巨头的老板,在餐桌上向他的属下炫耀,他手中的那一台,大约破费了13万人民币。几乎所有的一线影视明星,将自己的微博显示设备,换成了这样一款手机。

坊间传闻,这款手机的维修率接近100%。《智物》手上的一台机器,半年之后在弯折的部位出现了一条黑丝线,在黑丝线的部分多折叠了几次,黑丝线就扩大到了整个屏幕,随后去维修这样一个屏幕,价格居然高达8300元。几乎就是当时一部iPhone Pro的价格。

即使荒唐如此。《智物》依然觉得,余承东所开始的这样一场试验,率先发布的这样一种全新的产品类型,依然意义重大。我们观察到,到处是口罩的日子里,一些衣着不整、年龄颇大的男女工人,在一个非常简陋的工厂车间中,为Mate X生产转轴、铰链的某些特殊部件。

曾经习惯、希望采用全球最佳供应链的华为,不得不协助这些工厂,本土的中国产业链企业,改善、提高工艺,甚至解决与当地管理者的一些具体问题,用以生产这些华为利润极高的产品。在同样一个车间当中,也在为苹果手表的某个工艺做处理。离此不远,香港某间大型消费电子供应链巨头,也是这家工厂的客户,而这间香港企业也正是苹果手表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

Mate X为如今的折叠屏市场奠定了几个基础:其铰链的主要设计方案,成为如今OPPO、vivo、小米等公司转轴设计的基础,OPPO等公司还向华为交付了相应的专利,费用不菲。另外,包括《智物》看到的那几家企业在内,也是如今OPPO、vivo、小米等折叠屏手机的重要供应商,其中,最重要的是京东方。

《智物》曾经低估过京东方在OLED方面的进展,京东方和三星显示在OLED领域的差距肉眼可见。在2019年,几乎看不到追赶的机会和路径。由于美国制裁的原因,华为不得不启用京东方这种曾经让其非常不屑的土炮供应链,超高端的折叠屏领域为华为提供了练手的机会,也为京东方提供了平台。

曾经日本、韩国消费电子巨头和其核心供应链厂商是否也是如此?

如今,京东方已经占领了全部中国的折叠屏手机市场,换句话说,非三星自身手机业务的市场,已经全部变成了京东方的天下。而后,在传统直板机市场,京东方也在逐渐扩大其份额,成为华为、OPPO、vivo、小米的供应商。

《智物》至今都觉得,京东方的战略性价值被市场低估了,LCD已经变成了一个类似石油、自来水的供需市场,OLED才是如今IT以及手机市场潜力所在,京东方的努力改变了三星显示一家独大的局面。

京东方理应享受一个独立的成长行情,享受独立于TCL科技的估值。当OLED趋势显现,京东方将会享受到因为超前战略布局带来的超额回报,从这个角度来看,半导体显示领域双雄格局早已不复存在。

京东方OLED成功的起点,应该与余承东当时敏锐抓到折叠屏市场的机遇,有直接的关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新闻内容当中,京东方董事长陈炎顺曾经透露,有一个数十人的华为团队在和京东方一起攻克相应的工艺难题。只是,京东方和华为都对具体的细节秘而不宣。

这本是傅高义眼光逻辑的延伸。索尼、松下崛起背后,是夏普LCD技术支撑,三星电视机、手机业务成功的背后,是三星芯片和三星显示业务的支撑和成功。

华为折叠屏业务的崛起,只能依赖本土的中国产业链,理应造就中国的康宁和中国的安费诺,并且帮助京东方OLED业务追赶三星。

这是应有之义。话题直愣愣来到此处,二级市场的折叠屏概念股按图索骥,《智物》曾经多次提到的凯盛科技、东睦股份以及京东方,似乎并未快速大成。尤其是,凯盛科技和东睦股份,似乎并未享受到折叠屏领域领先的优势。

变数何在,折叠屏还能做大吗

一只能奔善突的兔子,一直苦苦被绑缚在乌龟的背上。在华为和三星领先推出折叠屏产品4年之后,折叠屏手机依然没有普及,渗透率仅为1.6%,乐观的预计是一年之后,渗透率会超过2%。

Trend Force预测,3年之后,渗透率会超过5%,届时年销量会达到7000万台。vivo高级副总裁胡柏山似乎也有这样的乐观预测。

年销量7000万台折叠屏手机成为现实,有两个前提:一则,折叠屏供应链要能不断降本,这是一个苦生意。二则,得期盼手机市场不要有太多其他的创新,比如AI为基础的智慧手机,最好不要成为现实。否则,折叠屏绝非用户首选。

在华为、三星身后,曾经明言不看好折叠屏手机的OPPO、vivo,以及曾经号称早有折叠屏手机布局的小米也加入了阵营。这提高了折叠屏手机的声势,助推了整个产业链的成熟。但是,折叠屏小众市场的定位至今依然未改:依然是部分消费者,比如金融、证券、政企用户的身上的第二台手机,而没有成为更多消费者的普遍需求。

中国的安卓大厂们普遍用折叠屏手机的定位来尝试进入国内高端市场,抢夺一点点苹果用户份额,而没有快速将其推向海外市场。

对华为来说,明显的掣肘是芯片供应和安卓GMS的授权问题。让余承东不得不屈身,死卷国内市场。而对于小米、OV来说,因何不在海外市场推出折叠屏手机?

原因或许也有两个:其一,安卓大厂对自身的海外品牌影响力并不自信,无法像三星电子一样定位高端。而中低端市场在海外,折叠屏手机毫无意义。目前,华为之外的折叠屏手机售价基本等于BOM成本,毫无利润。

其二,中国安卓大厂的生意模式,是互联网广告为主,死卷硬件,而海外的互联网业态受制于谷歌。这种模式需要规模,折叠屏现在没有规模。

安卓大厂海外发布折叠屏,毫无动力。《智物》刚才提到的,由中国消费者的特性,而发展到全球消费者的共性的逻辑链,在这里断裂了。

如果这一局面持续下去,折叠屏手机对于OV、小米来说,或许只是练兵场、演武厅,而不是黑土地,对于京东方和凯盛科技、东睦股份等折叠屏产业链来说,也更是如此。

华为之外的安卓大厂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希望将折叠屏成本的价格快速降下来,导致折叠屏供应链企业并未赚到规模利润。

这种供应链博弈的局面,不利于折叠屏市场的持续发展。折叠屏至今并未造就一家二级市场的供应链龙头企业,当然,小米集团、传音等上市手机厂商也表现不佳。

照此下去,凯盛科技、东睦股份或许很难借此机会,演进成为中国的康宁和中国的安费诺。几百万、几千万消费者的特性,不能支撑一个全球性的供应链巨头,至少,没法支撑安费诺、康宁这种基础材料、器件巨头。

这是苏霍伊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以及波音之间的巨大鸿沟。有选择的情况下,华为以及本土折叠屏产业链,要做苏霍伊,还是做洛马、波音?

安卓大厂继续改善折叠屏手机体验的空间已经不大了,在华为、荣耀、小米等相互的竞争推进下,如今的折叠屏旗舰机型重量、厚薄已经接近甚至优于iPhone旗舰机型。

价格?荣耀、小米、OV的折叠屏旗舰价格早已经低于iPhone的高端旗舰版本。折叠屏产品方面可以做的努力已经不多了,折叠屏普及推广的硬件基础已经具备了。继续线性在折叠屏产品方面的改善,不具备让折叠屏手机取得骤变。

华为和荣耀在酝酿推出三折版本的折叠屏,目测,华为将会在数月之内推出这款产品,荣耀的计划似乎待定。这会带动、刺激部分高端需求。但是,无助于推广。

卷轴版本折叠屏?至少目前,看起来,这是一个伪需求,产品形态并不成立。

折叠屏市场真正的变数何在?也许需要一个意外的起点。

在华为推出5G版Mate 60之后,华为能获得高通5G芯片的授权吗?按照既往的规律,只要中国市场解决了某些芯片的生产制造问题,海外就会开放这一芯片对中国以及华为的供应。5G版本Mate 60既然已经发布,高通5G芯片供应华为,障碍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此前,荣耀公司借由高通芯片的路径,顺带也解决了安卓GMS的协议。华为是否能照此办理?会有难度,但是也应有机会。5G芯片、GMS组合,会让华为解决重返海外市场的障碍。高端Mate数字系列,以及折叠屏手机是否也会走向海外市场?

预设了如此多的前提之后,华为折叠屏手机的海外推广,应该会为折叠屏手机的普及带来最大的助力。在芯片供应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华为在海外折叠屏手机市场的表现至少不会输给三星。

三星、华为双雄的发力,或许能促使苹果考虑是否推出一款折叠设备来应对。至少,也会让国内安卓大厂将折叠屏推向海外市场。

       原文标题 : 骑在龟背上的兔子,折叠屏为什么做不大?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